让故事继续

还记得 漫话云计算(一)——简介与起源 的开篇故事吗?那时有个好想法的你正在走向改变世界的路上。你的事业蒸蒸日上,颇具市场规模,研发项目成百上千,因而也需要成千上万台服务器。出于数据安全的需要,这些服务器通常由自己采购和维护。那么问题来了:

  • 资源利用低:为了避免冲突,每个研发应用都需要分配独占的物理机。通常这些物理机的配置远远超出应用的实际需求,导致物理机资源利用率低下,意味着浪费成本。
  • 资源交付慢:每当你需要服务器,长着需要数周的采购上架,短着数个小时的系统安装和交付。

虚拟化技术面世于上世纪 60 年代,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愠不火;直到十年前,因虚拟化良好的解决上述问题,它逐步赢得大众青睐。虚拟化技术在单个物理机上创建多个虚拟机,对开发人员而言,虚拟机和物理机无任何区别,然后根据业务实际要求分配相应配置的虚拟机。同时,你需要一个管理平台,这套平台能够管理成千上万,乃至数十万虚拟机的生命周期,我们称这套平台叫私有云。随着功能的逐步丰富,私有云平台不仅仅能管理虚拟机,还能管理容器/数据库/缓存/消息中间件等服务。在这套平台上,用户可以在数秒内创建所需要的资源。

终于,你踏过千山万水,迈过荆棘丛林,筚路蓝缕,在纳斯达克敲响了怒放的生命。不仅如此,你的企业还成为了行业的 big boss,如果你恰好是电商,你会有促销节,促销节那天,你的流量是平常的几十倍,如果说平日需要 1 万台服务器支撑业务,那么促销节那天你可能需要 30 万台服务器才能支撑业务,意味着 29 万台服务器在平日处于闲置状态。29 万台服务器,那可是上百亿人民币啊。精明的你马上会想到:如果我把私有云对外开放收费,那么这些闲置的服务器不就利用起来了嘛?事实上,AWS 正是这样演化而来,而且溜的飞起,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,隔壁的 Microsoft,Google 争先恐后加入到这个行业,意图分上一份蛋糕。其实世上本没有这个行业,玩的厂商多了,也便有了公有云行业。最终,云计算是要演变成一个生态圈,它是能集成上下游的产业链,各个厂商都可以在中间找到很多商机,最终能让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形成良性的互动。

这个故事介绍了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面临的 IT 资源问题。在初创阶段,公有云往往是最佳的选择,因为初期成本投入底,资源获取快。在颇具规模阶段,私有云往往是更佳的选择,因为达到一定规模后,私有云的成本比公有云低,此外数据安全也是采用私有云的因素之一。企业成熟后,亦可对外提供云服务,增加收入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:规模/成本/效率/安全等因素,是决定 IT 资源形态的重要标准。

公有云的产品与厂商

产品

每当一个行业出现的时候,总是需要焕然一新的词语和充满想象的概念。没有哪个公有云厂商会说:

我是卖云主机(虚拟机),卖存储的…

你应该用高大上的词语来介绍你的业务:

我们卖的是服务!(We are service providers.)

在一切皆服务(Everyting As A Service,XaaS)的理念下,早期的公有云诞生出了云主机/私有网络 VPC/块存储/文件存储/对象存储/数据库/中间件等基础服务,这些基础设施背后的技术栈,就是虚拟化。在这片红海中,公有云厂商为了提升竞争力和价值,又逐步提供视频处理/图像处理/物联网/移动应用等服务。下图是领头羊 AWS 的部分服务类型:

鉴于篇幅,本文仅简要阐述部分服务:

  • 计算:云主机,容器,函数服务等等
  • 存储:云硬盘,文件系统,对象存储,关系型数据库,多种 NoSQL,缓存等等
  • 网络:VPC,网关,专线,CDN,VPN 等等
  • PaaS/SaaS:大数据,消息中间件,消息通知,版本管理/发布/CI/CD 等等

AWS 服务之丰富,涵盖范围之广,下至 IaaS,上至 SaaS,无论移动端,还是服务端,都有相应的产品服务。所以公有云目前对小微企业、初创企业的吸引力是最大的,因为它把整个创业的门槛降低,特别是加快了互联网产品的发布速度。

厂商

从 2016 年 Gartner 发布的公有云魔力象限图可以看出,AWS/Google/Microsoft 是最重要的三大玩家。

AWS 开拓了公有云的商业模式,并取得辉煌的成就,前文已用大幅篇章介绍之。

凭借 Windows 和大规模的数据中心,微软在企业数据中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做为后起之秀,微软把握住时机并充分的利用优势快速发展。根据微软 2017 Q3 的财报,微软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云计算部门,该部门营收达到67亿美元,与上年同期增长 11%,而 Azure 的销售额更是同期增长了 93%。

谷歌拥有非常广阔的成长空间。大规模发展生产环境下的容器部署让其在 PaaS 积累了充分的技术和经验,这要归功于 Linux 在容器规范上的前期工作以及每周启动数十亿台容器的经验。虽然谷歌从未正式透露过云计算业务的规模,也没有公布云服务财报,好事之分析师估算 Google Cloud 2016 年的营收规模约为 10 亿美元。

阿里云

在本文的最后一节,让我们谈谈国内公有云的最大玩家——阿里云。如果说 AWS 是自然演变过来的,那么阿里云则是为了做云而做云,这也注定它的坎坷之路。

2009 年是阿里巴巴集团十周年,在那个纪念日上,老马敲响的锣鼓宣告了阿里云的成立。那时张口大数据闭口大数据的阿里对 hadoop 情有独钟,意图把整套平台架设在 hadoop 上,为早期引发的性能问题埋下隐患——那是一套连阿里体系都不愿意使用的平台。由于缺乏充足的经验和面对技术难题,阿里云存储和网络方案多次推倒重来,产品迟迟不稳定,内部的质疑声愈发强烈,大众给王坚博士贴上了“骗子”的标签。特别在 2012 年,他一时成为了阿里最受争议的人,虽然有老马的站背:

请相信博士(王坚),给他一点时间。

但更多的是员工们离职的浪潮:

我觉得在干下去,也看不到任何希望

正如罗曼·罗兰所说:最可怕的敌人,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。王博士的信念,强大到长期挨批挨斗到痛苦失声也不放弃。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,阿里云用了 6 年的时间逐步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,逐步演化出一套功能稳定,产品齐全,性能也不错的云平台。笔者依旧记得,在 2015 年第一届“云栖大会”,阿里云发布了琳琅满目的产品,那一天,阿里云腾飞了!此后的季度里,阿里云保持年近 120% 的增长率,预计 2017 全年营收将达到 AWS 在 2011 年的水平。

时至今日,阿里云在国内一枝独秀,40% 的市场份额超越第二、三、四名之和,并将逐步走向盈利。反观国内其它同行企业,因为公有云前期投入巨大,短期内难以盈利,所以今后会是大鱼吃小鱼,更趋同质化的竞争。这也是为什么中小型的公有云厂商,像青云、UCloud、迅达云等厂商近期纷纷融资,因为粮草是打赢这场消耗战最基本的前提。

8 年已去,阿里云的工程师换了 5 代(长期 996,多次 3.25),岁月见证了它现在的成就和曾经的艰难。让我们做个事后诸葛亮,分析阿里云的成功之道:

  1. 电商基因:电商业务的峰值和峰谷存在巨大差异,一套云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利用 IT 资源,节约 IT 成本,并且提升研发效率。
  2. 资本雄厚:公有云要求技术经验丰富,IT 资产投入高,研发周期长等特点,阿里巴巴雄厚的资本为阿里云赢得这场战争提供了充裕粮草。
  3. 领导者:嗅觉敏锐,目光长远的老马给了阿里云充裕的时间/人力/金钱,信念坚定,深谙技术本质的王博士成功的获得领导的支持。他们互相成就了一段贤主良臣的佳话。
  4. 人才与经验:阿里云集中了阿里巴巴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,淘宝天猫等平台的技术积累为阿里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。